近日,國家發改委超開會議擬定“中成藥降價”方案,該方案有望在明年年初出臺,這一措舉再次掀起“中成藥價格”討論熱潮。媒體稱,這是中醫藥行業6年來首輪降價,沉默了6年的中成藥終于有降價了。其實不然,98年至今,國家發改委曾多次實施藥品價格下調方案,其中不缺乏中成藥。由此看來,國家發改委此次調價中成藥絕非紙上談兵,而是要動真格的了。
中成藥降價方案一旦落地,消費者受益,但藥企也面臨考驗,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憂。相反,中成藥價格下降有利于規范中成藥價格亂象叢生的局面,這對藥企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挑戰:怎樣在保證產品的質量下維護藥企利潤
據媒體報道稱,“有升有降有保”的調價方案鼓勵低價藥生產滿足市場需求,而最大的影響是具有大量中藥獨家品種的企業,如以嶺藥業、同仁堂、康緣藥業等昔日風光將不再,利潤下滑成為必然趨勢。
中成藥價格下調首當其沖藥企利潤下降,怎樣讓藥企在保證藥品質量的前提下維護利潤,這對于藥企來說是挑戰,也是最頭疼的問題。藥企要在藥品市場站穩腳跟,就要在多方面因素考慮對策,迎接中成藥價格下調對其沖擊力。
機遇:緊隨形式提高生產技術與效率
其實,面臨中成藥價格下調,利潤下降,藥企必然采取不同的措施應對,這使藥企更加積極的參與市場競爭,優勝劣汰,這對其來說是也是機遇。
面對中成藥降價,中恒集團董事長許淑清女士認為,中藥企業最本份的事是做好藥,治好病,有了口碑,發展必在意料之中。企業應嘗試戰略轉型,在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等發揮優勢。
質量、品牌優勢有望為企業贏得保護傘。新的政策下,藥企要緊跟市場潮流,轉換銷售戰略,提高生產技術,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提高生產效率,規范生產,為消費者謀福,提高企業形象,必定立于不敗之地。
市場:良好藥品市場環境與發改委息息相關
據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發改委在調價過程中看到了一味降價并不符合當前實際情況,中醫藥行業市場運行規律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如果市場價格方面不能尊重價值規律,必定會出現藥品價格雜亂叢生的局面。
另外,藥品市場在中成藥價格下調的影響下,規范運作與發改委的行動實施是息息相關的。要減少中成藥價格與企業質量運作及利潤相掛鉤,發改委也應履行其監督職責,加大管理力度,建立藥品市場良好的發展環境。
(本文來源/慧聰制藥工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