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顆粒物又稱細粒、細顆粒。大氣中粒徑小于2μm(有時用小于2.5μm,即PM2.5)的顆粒物(氣溶膠)。雖然細顆粒物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細顆粒物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2012年2月,國務院同意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了細顆粒物監測指標。2013年2月28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稱PM2.5擬正式命名為“細顆粒物”。
主要有自然源和人為源兩種,但危害較大的是后者。自然源包括土壤揚塵、海鹽、植物花粉、孢子、細菌等。自然界中的災害事件,如火山爆發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塵暴事件都會將大量細顆粒物輸送到大氣層中。人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動源。固定源包括各種燃料燃燒源 ,如發電、冶金、石油、化學、紡織印染等各種工業過程、供熱、烹調過程中燃煤與燃氣或燃油排放的煙塵。流動源主要是各類交通工具在運行過程中使用燃料時向大氣中排放的尾氣。
除自然源和人為源之外,大氣中的氣態前體污染物會通過大氣化學反應生成二次顆粒物,實現由氣體到粒子的相態轉換。如:
SO2+H2O →H2SO3
HNO3+NH3→NH4NO3
鹽的水合物:如xCl.yH2O、xNO3.yH2O、xSO4.yH2O,隨著濕度的變化,水合物對PM2.5的影響較大,水不僅與鹽化合物生成水合物,由于濕度的改變還形成了鹽的微小溶液液滴。
雖然細顆粒物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細顆粒物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研究表明,顆粒越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越大。細顆粒物能飄到較遠的地方,因此影響范圍較大。此外,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為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5]。10μm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細顆粒物進入人體到肺泡后,直接影響肺的通氣功能,使機體容易處在缺氧狀態。而且這種細顆粒物一旦進入肺泡,吸附在肺泡上很難掉落,這種吸附是不可逆的。
室內PM2.5治理1、過濾法:包括空調、加濕器、空氣清新器等,優點是明顯降低PM2.5的濃度,缺點是濾膜需要清洗或更換。2、水吸附法:超聲霧化器、室內水簾、水池、魚缸等,能夠吸收空氣中的親水性PM2.5,缺點是增加濕度,憎水性PM2.5不能有效去除。3、植物吸收法:植物葉片具有較大的表面積,能夠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PM2.5,優點是能產生有利氣體,缺點是吸收效率低,有些植物會產生有害氣體。
室外PM2.5的治理主要采用活性水噴霧噴淋法。PM2.5的四點治理方法:1、布置PM 2.5、PM10、TSP監控網,布置風速、溫度、濕度等氣象監測網(可采用現有監測網);2、在廣場、小區、天橋、路燈、高層建筑區域架設噴霧設備,噴霧設備可以采用荷電水霧方法。景觀區域采用霧粒粒徑可調的設備,水霧平均粒徑從5μm-50μm可調,粒徑越大,耗能越小,粒徑20μm以上時采用自來水壓力即可實現噴霧。3、噴霧設備裝載GSM、CDMA等無線數據控制設備和GPS等空間定位設備,對噴霧量、粒徑、噴霧影響范圍等實現控制;4、建立區域的計算控制系統和數據庫系統,通過合理的程序自動控制,編造人工影響模型。